查看原文
其他

【人文科大】半个世纪师生情

刘清亮 5808 瀚海数据说 2021-03-15

第148期



【作者简介】刘清亮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,1958年至196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书,后留校任教。一直从事无机化学、配位化学、生物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,曾去美国、法国、以色列和挪威进修或合作研究。2008年退休。


【编者按】刘清亮老师曾经在《一生追梦》中记述了他在求学路上的不断进取,在科研路上的不断跋涉。在这一篇文章中,老师继续用饱含感情的笔触,回忆他在中国科大与几代大学生的交往,伴随着中国大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,从上个世纪60年代写到21世纪。老师一贯的谦逊、爱护学生和感恩之心,杳然纸上。读完,仿佛看到中国科大几代师生的一个缩影。


        有人说“师生之间,情同父子”,其实也不过分。师生关系多来自于理性的交往和知识的交流,亲密程度不亚于父与子。回顾自己走过的岁月,感触颇深。读书时,老师的言传身教,滋润自己不断成长,走正路,长知识,甚至改变你的人生道路。例如,1958年我正因家庭的困苦准备放弃高考,试图谋求职业为父母分忧解难时,高三班主任从中国科学院创办中国科技大学的培养目标出发,恳切地劝勉我参加高考,才使我步入高等学府。科大读书期间,老一辈科学家献身科学和报效祖国的精神,一点一滴地灌输到我们的头脑中而且得到落实,使我们学业和人品提高很快,他们是我们的楷模。回忆过去,我曾在六十年代,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当过三次班主任,九十年代带过三十几个研究生(也算一个班吧)。四十多年与学生的朝夕共处,情感上的交流,学业上的互助,师生关系融融似水,源远流长。


1969年与6533班学生在劳动工地

        1965年,放射化学专业作为学校的教学改革试点单位,把原来横向的年级指导员制度改为专业纵向的学生管理系统,作为政治任务我被派到6533当班主任。那时我毕业才两年,年轻,精力旺盛,除了教学任务外几乎全力以赴的投入学生工作,与他们同在学生食堂吃饭,一起打篮球,还经常到他们宿舍聊天谈心。1966年5月底,又同他们到大同解放军装甲兵学院当兵,进行学军活动,贯彻毛主席的教育方针。在那儿,我担任他们的副连长(正职由部队担任),对各种操练我一窍不通,部队的正排长集合完队伍向我行军礼时,我竟然鞠躬回礼。操练完毕,学生告诉我“应以军礼回敬”,我点头承认,心里自愧,感到许多地方不如学生。谁知几天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,与学生一起返回了学校,回校后,一些学生马上狂热地投入到革命中去。当看到学生给我贴的大字报时,委屈和茫然使我开始疏远学生,尽管还一起参加各种劳动,可不敢再深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了。1971年初,他们去了马鞍山南山矿劳动和进行斗批改,极端错误的“谁不斗就斗谁”的政策,出现了学生斗学生悲惨局面,同学之间的感情受到极大的伤害,有的甚至怒目相对,坚决不参加毕业合影。分配后,离校的情景竟成了分家散伙的伤心场面,提了行李各奔东西,毫无眷恋之心,我也没能见上他们一面。谁知这一走竟是近四十年的相思,不能相遇。学校50年校庆,我极力鼓动和促使他们返校相聚,否则会遗憾终生。相见的场面是动人的,经历沧桑和走过坎坷,给许多人留下的是满头的白发和密布的皱纹,尽管凝目相视,仍不敢相认。激动!大家相拥相抱,彻夜长谈,把历史留下的痕迹驱赶得荡然无存。我也一样,许多同学已经不敢相认,叫不上名字来,只能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搜寻出他们年轻时的容貌。临别前的晚餐,放开胆量对酒当歌,十分畅快。有个同学喝大了,高谈阔论之后竟喊出了“刘老师万岁!”之语,我头一蒙,知是酒后狂言,但也感动得不知所措。后悔那时不该疏远他们,后悔自己在他们离校时无论如何应该到马鞍山去看看他们。师生永远是师生,其感情不会随岁月而减退流失。


1975年与7531班在南京下厂实习


        到了1975年,我担任无机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,兼任了那年无机专业进校的7531班主任。这批是工农兵大学生,多数来自农村,也有来自工厂和部队,有的还当过公社党委书记,社会经验比较丰富(俗称有点油),但业务知识比较贫乏。我们专业的老师一致认为,既然是大学生,就要给他们补充足够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。许多课程需要从高初中补起,任课老师也与他们朝夕相处,任劳任怨,最终还是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。这三年是与他们摸爬滚打的三年,下厂实习多,农场劳动多,是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嘛。一年级去了南京718厂,那是一个生产硅单晶片的工厂,学生一周换一个车间劳动,先感性了解,再由老师和工厂技术人员一点一滴地耐心讲解生产环节中的原理,这样他们由表及里地学到很多材料化学的知识。二年级去了芜湖冶炼厂,生产高纯电解铜,增加了他们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基本知识和动手能力。与他们的天天相处,对他们每个人的脾气也摸得很透,有问题时也批评得很凶,你来我往的较量中,倒是相识得更加深刻,成了忘年之交的朋友。2005年他们第一次相会在合肥,像是久别重逢的恋人,拥抱啊!打闹啊,到了疯狂的程度。相互之间无话不谈,工作呀,家庭呀,老婆孩子呀,过去呀,现在呀,上学时的许多秘密也公开了,矛盾也化解了。三天,大家玩的还不过瘾,约定来年再相会在青海,我也属于邀请之列。真的,2006年夏天师生又相聚在西宁。青海,蓝天-白云-碧水-茫茫草原的自然风光,与大家的纯真友谊融合在一起,达到了人间真爱的顶峰。我一下飞机,学生献上洁白的哈达,脑海里忽然冒出了下列词句:


哈达飘胸前,相约高原,哈达是洁白的,温暖我心,涌出甘甜。

哈达飘胸前,凝视你脸,哈达是悠长的,系着现在,连着从前。

哈达飘胸前, 相拥相恋,哈达是柔软的,情谊不断,缠缠绵绵。

哈达飘胸前,笑语不断,哈达是赤诚的,纯真友谊,永存你我间。


2003年与学生相会在青海金银滩草原

        在辽阔无际的金银滩草原庙会上,吃着烤羊肉,看着豪放的锅庄舞,听着奔放的藏族歌曲,心里油然而生:


喝杯美酒,歌舞相伴,歌声荡掉烦恼,舞蹈挥出心欢。

喝杯美酒,挚友相伴,述说往日故事,道出久别真言。

喝杯美酒,细雨相伴,雨滴妆点友谊,清泉有情有源。

喝杯美酒,草原相伴,风吹草原千里,心胸竟比天宽。


         看到清澈的黄河水奔流向东(黄河水到甘肃以后才便黄),看到青海湖宽广无比,大家的心敞亮了很多很多,豪放了很多,我和一位同学写出的小诗为:


青稞酒美啊, 美在辽阔草原,美在弯弯月亮;

喝它一杯, 高歌绽放,发自肺腑, 唱出辉煌。

青稞酒纯啊, 纯在空气恬静,纯在雨露清凉;

再喝两杯, 热血满腔,滴滴浓情, 穿越时光。

青稞酒香啊, 香在绿草息息,香在百花芬芳;

痛饮三杯, 似醉似狂,笑谈人生, 坦坦荡荡。

青稞酒甜啊, 甜在青海瓜果,甜在高原米粮;

再干几杯, 师生一场,今宵欢聚, 终生难忘。


         这次聚会永生不忘,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感情已经升华到顶点,可谓“大爱无疆,大道无垠”。


2004年在Boston的82级学生家中

         之后我去了美国佛罗里达大学,两年的进修结束,于1984年7月回到了学校。领导让我接替82级无机化学班的班主任。那时,他们已经进入三年级,对学习和生活已比较熟悉,我估计不会太费劲,就幸然答应。其后三年确实没有让我太费力气,只是到了快毕业时,他们面临出国、就业和考研的选择上需要我参谋一下,我就根据经验和每个人的情况,真心实意地加以分析并提出具体意见。许多同学出国需要成绩单和推荐信,我在成绩单上签名并注明“studentadviser”,美国校方就认可。那时同学的成绩单都很真实,我签名也很踏实,结果同学们基本上都如愿以偿地进入美国的大学读研究生深造。2004年我去Boston,他们班有六人在那里工作,少不了到各家做客,有一次集中了20几个科大校友欢迎我,十分热闹。他们的话题主要是怀念科大,重要的原因是科大的老师好,上课认真,对待学生诚恳,有长者风范。我想这是他们的真心话,不会是当我的面来奉承老师。同时也提到科大的功课扎实,思维开放,给学生留下了创新的余地,无论他们从事自己的专业,还是改换门庭做其他类型的工作,都发展的比较顺利。


2002年与学生在瑞典


2002年在挪威参加学生博士答辩后,同游峡湾

        从1993年到我退休,一共带了三十几名博士生和硕士生,也可以算是一个班吧。这些研究生基础参差不齐,有的毕业于师范学院,有的是科大本校毕业生,还有的是在职研究生。我采取的第一个原则是因材施教,重点院校的学生以培养研究能力为主,而师范院校的是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并重;第二是教书和育人并重。同时,把自己一生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哲理传授给他们,例如,我常告诉他们:“对年轻人来说,要扬长补短,否则那个短处将来会影响你的长处”,也告知他们:“创新是重要的,其实细节非常重要,常常由于细小的环节使许多科学发现擦肩而过”。十几年下来,还算收到比较好的效果,这些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很多,具备了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质。对于他们的生活和家庭也比较关注,有一位学生的妻子患了重病,又久病不愈去世,我就尽量让他把时间非常细致地安排好,既能料理好家里事情,又尽量不太影响博士论文的完成,学生对我具有人情味的处理非常满意。在与学生的亲密接触中,师生感情悠然加深。过年、过节收到他们的电子邮件或短信,高兴之余,感悟到以教师为职业是自己的幸运,深感自豪。2002年我去香港大学访问参观时,我的一位女学生双手挽着我和夫人,形影不离,别人问这是你的父母吗,她自然而然地点头,不予否认,我倒觉得忐忑不安。过后有点责怪她,她倒笑嘻嘻地说:“本来你们就和我父母差不多嘛!”,这使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,久久不能散去。2003年我因重感冒在校医院吊水,孩子不在身边,另一位男学生守护我,不但送水送饭,咳嗽时还给我锤锤背,坐久了也给我揉揉肩,别人总误认为他是我儿子。虽然说“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”有点夸张,但是,老师和学生的长期相处,情谊必然与日俱增,这也是人间的一种爱。这种爱比亲情的爱更加理智,更加深情。


2000年学生获得博士学位

        我一生追梦和梦想成真的过程,少不了学生们点点滴滴的贡献,他们的实验,他们的写作,观点的交流,感情的融汇,每一步都有他们陪伴。学生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,而且是重要的部分,有了他们,生活才有闪光,才能活力四溢。每当年节收到他们的电话、微信、小礼物,我的心就像静静的湖面,落下石头激起的波浪,涟漪不断,久久不能平息。文中尽提到几个学生的名字,但所有的学生都印在我记忆的细胞内,不会忘记。现在,我依然收到学生的恩惠,或回馈,我加入了学生的微信群,真诚,甚至开玩笑的交往,增添了很多知识和乐趣。近几年,与陈颍、陈琦、何剑云和张健的网络联系,受益匪浅。她们是我女儿的大学同学,也有科大校园内一起长大的学生(都算我的学生吧),刘老师,刘叔叔的叫着,分外亲切。我与他们共赏画展,共享VR,同听歌曲,互为粉丝。虽然退休了,但觉得充实。岁月流失了,仍觉得很阳光。有学生的同行,心情会愉快,路会好走,步会轻松。谢谢了我的学生,我离不开你们!

2018年与8714陈颍在北京画展


编辑:陈颍 8714

推荐阅读


人文科大】一生追梦

【人文科大】领居家的传奇故事

【情系科大】80年代初的科大校园

【人文科大】复活节,剑桥,和霍金最后的告别

【人文科大】普林斯顿的大师

情系科大】那一年,在科大做本科毕业论文

欢迎点赞、留言、打赏、投稿、和分享转发!如需转载请留言。投稿请电邮 hzhang9@att.net。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